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躲不过网红周期 泡泡玛特的泡沫再次破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度重视系统布局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

【博览财经特稿】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跃升期,这其中该如何打通资本与硬科技、制造业高效对接的通道?

黄奇帆还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独角兽企业摇篮、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价值基础,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核心来源。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仍偏低,必须高度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系统布局。以下为黄奇帆在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全文。

比如美国现在的 GDP是29万亿美元,股票市场市值达到70多万亿美元,是GDP的百分之两百多,表明美国资本市场热度过高,存在一定的泡沫。中国的资本市场总量今年初是70多万亿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100万亿。中国GDP今年会达到140万亿。我们的资本市场目前占GDP比例只有70%,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我们应该在15年后让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达到100%,这是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可以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包括支持高科技独角兽企业健康发展;促进老百姓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等;都需要把资本市场搞得更好,这是总的目标。

最近一年多,中央和证监会一直在鼓励风投创投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就是对这类投资方向进行调整。还有30%左右的资金是投资在比较晚的跟投方面。往往企业上市前或已经上市,大家会找各种机会跟投。这属于风险不那么大,且有一定的股权投资内涵的投资。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讨论按中央要求投早、投小、投长,其中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就是投硬科技。说起硬科技,大家往往想到一个个制造业高新企业,事实上,能够孵育高新企业的温床和土壤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制造业提高利润、效益的动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抬高创新能力的生态土壤,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中央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不靠资源矿产投入,不靠蓝领劳动力投入,也不靠大量的资本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依靠新的要素投入。所以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GDP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当中的新质生产力。

1980年,在中国GDP只有2000亿美元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占10%。去年,中国GDP增长到1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万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大体上占到30%。

第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成为硬科技、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动力,也是效益提升的动力。要看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往往自身就发展成为富有价值的独角兽企业。因此创投风投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多多投资。

这些大型科技企业与其说是高端产品的创造者和灵魂,不如说它是高端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苹果是造高端手机的,实际上把手机产业链上的硬核科技、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类型全部一把抓。它真正的制造、硬件制造的生产线、装配通通交给富士康等代工龙头企业。一年生产、销售2亿部手机,苹果可以拿到500多亿美元利润,这个利润就是它的服务贸易、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苹果、微软、高通、英伟达、谷歌和亚马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高通是搞通信芯片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英伟达是搞算力芯片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

第三,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价值嵌入到各种硬件、终端装备里,是高附加值的装备、终端的基础。一个手机卖六千块钱,拆开来一千多个小部件可能只值两三千块钱,但看不见的软件、芯片中内置的程序、看不见的各种专利,最后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嵌入的价值至少值三千块钱。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第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当下五六千万个中小企业中至少有1%属于专精特新、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各种功能的企业,这1%就对应50、60万个企业,把它找出来,在市场里催化,是投小投早投长期的一个目标。

第三类是文武兼修,像青岛的海尔那样,既是家用电器类硬件制造的大企业,同时也是家用电器产业链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研发的企业,是一个在行业里出类拔萃的、很了不起的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把制造环节加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有五个生产性服务业,右边有五个,“1+10”一网打尽都在产业互联网里。这样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就是一个非常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制造业的数字化平台,是我们下一步物联网平台发展的蓝海。

总之,风投创投基金要对这五大类企业当中有发展苗头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投资,投早投小投长。这样未来中国如果产生新的万亿级市值的公司,有现在的风投企业的投资到位的功劳在内,这样整个中国的股市发展了,经济发展了,风投企业自己也能够茁壮增长。(来源:正和岛 作者:黄奇帆)




catbg01.gif 人物广角
catbg02.gif



曾经的赞誉声被质疑和调侃取代 雷军风评逆转背后的信号

【博览财经特稿】某些互联网大厂总喜欢把不喜欢他们的网友成为“黑粉”,如果这么定义“黑粉”,他们最近黑粉太多了,肯定是九位数了……前不久,雷军的年度演讲又一次成为了全网热议的焦点。笔者看完,感觉整场演讲更像一个产品发布会,看不到任何诚意的反思。

曾经,雷军可是无数人心中的“科技英雄”。他怀揣着“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梦想,白手起家创办小米。那些年,小米手机以超高的性价比席卷市场,让普通消费者也能用上性能出色的智能手机,雷军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波粉丝。可如今呢,曾经的赞誉声渐渐被质疑和调侃所取代。

“性价比之王”人设崩塌?小米产品被指夸大宣传

(一)小米SU7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虚假宣传”风波。就拿小米SU7Ultra来说,这款车在宣传时,雷军把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夸得那叫一个厉害,说它“复刻赛道原型车设计”,能“高效导流”“辅助散热”,甚至“提升下压力”。不少消费者被这些宣传语迷得晕头转向,想着这高科技配置肯定能带来超棒的驾驶体验,一咬牙就加价4.2万选装了这个前舱盖。结果呢?等车到手,拆开一看,车主们直接傻眼了。这内部结构和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没啥两样,就多了一块塑料支撑板。

可小米呢,给出的回应却让人失望透顶。先是轻飘飘地来一句“信息表达不清晰”,试图把问题糊弄过去,然后甩出个补偿方案:送2万积分(约值2000块),或者改配铝制机盖。这2000块的补偿和4.2万的选装费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这不是明摆着打发人吗?更气人的是,改配铝制机盖还得重新排队,等30-40周,这时间成本也太高了,车主们怎么可能接受?于是,大家的怒火被彻底点燃,纷纷指责小米把他们当冤大头。

还有小米AI眼镜,发布会的时候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AI拍摄”有多厉害,佩戴起来有多舒适,各种高科技卖点让人眼花缭乱。可实际情况呢?大量用户购买后发现,这眼镜就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戴起来又重又不舒服,拍摄体验差到极点,光线稍微暗一点,画面就糊得不行,防抖效果也跟宣传的相差十万八千里。更离谱的是,还有用户反映,眼镜存在连接不稳定、传输失败,甚至视频丢失的情况,这还怎么让人愉快地使用?

“营销鬼才”?过度营销引发网友反感

就说小米14系列发布的时候,从参数到外观,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猜测这次小米又会带来什么惊喜。雷军也时不时在微博上发点小暗示,让米粉们的心一直悬着。还有小米汽车,从立项开始就话题不断,雷军更是亲自下场,频繁分享自己的试驾体验、造车理念,还在微博上发起各种投票,和网友互动,把热度炒得那叫一个高。这种营销方式,在初期确实能吸引大量的关注,为产品造势,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觉得腻味,甚至产生反感。

而且,雷军还很会利用一些“槽点”来制造话题,把它们转化为流量密码。之前小米SU7爆燃事故,这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却被雷军当成了一次“危机公关营销”的机会。他在微博上频繁发声,回应质疑,看似很有担当,实则是在利用这件事来刷存在感,转移大家对产品问题的注意力。这一招刚开始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次数多了,大家就会看穿他的“小算盘”,觉得他太过于功利,缺乏真诚。

雷军虽然在微博上表态“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还成立了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但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小米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一方面,小米和家属的沟通并不顺畅,家属称小米一直无人与其联系,没有给予足够的慰问和关怀。另一方面,小米在智驾宣传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被网友们揪了出来。在小米SU7的官网宣传中,“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等字样十分显眼,可实际情况是,标准版的小米SU7仅搭载1个毫米波雷达,算力水平与10万级车型相当,和宣传中的高阶智驾相差甚远。这就好比你买了个号称“顶级大厨”做的菜,结果端上来一看,就是个普通家常菜的水平,你能不生气吗?

网民觉醒:从盲目追捧到理性看待

可如今,情况却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些把雷军视为偶像的铁粉,也开始对小米和雷军提出质疑。就拿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来说,他是个资深的“米粉”,从小米手机问世以来,他就一直追随,家里的电子产品几乎全是小米的。可前几天,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却对小米SU7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事件大发雷霆,说自己感觉被小米骗了,对小米的信任一下子崩塌了。他还说,现在买东西,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看品牌和雷军的宣传了,而是会更注重产品的实际质量和性能。

(二)消费观念转变:从追捧人设到注重产品本身。如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家在选择产品时,不再仅仅关注品牌和企业家的人设,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质量和性价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各种评测、用户反馈等方式,深入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不再容易被华丽的营销话术所迷惑。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更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买单。对于那些过度营销、产品质量却不过关的企业,消费者会毫不留情地用脚投票。就像小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即使雷军的人设再完美,营销手段再高明,也很难留住消费者的心。

(一)雷军的人设打造:“亲民”“技术男”“创业励志代表”。在过去,雷军在人设打造方面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他成功塑造了多个深入人心的正面人设。他总是以“亲民”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没有一点大企业家的架子。还记得那个在小米公司食堂和员工一起排队打饭的雷军吗?他和员工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就像一个邻家大哥一样,这种场景被曝光后,让很多人对他好感倍增。还有他亲自为员工开门的故事,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大家纷纷夸赞他没有老板的架子,十分接地气。

此外,雷军的创业经历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也因此成为了“创业励志代表”。从创办金山软件开始,他就不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后来创办小米,更是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从供应链的难题到市场的激烈竞争,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带领小米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人设崩塌:当光环褪去,还剩下什么?然而,随着小米产品问题和营销争议的不断出现,雷军曾经打造的完美人设逐渐崩塌。在面对小米SU7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虚假宣传事件时,雷军和小米官方的回应显得十分无力,这让大家对他的“诚信”产生了怀疑。曾经那个“厚道”的雷军,似乎变得有些陌生了。

当这些光环逐渐褪去,我们不禁要问,雷军和小米还剩下什么?如果一个企业家单纯依靠人设来吸引消费者,而忽视了产品的本质,那么最终他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对于小米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正视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用实际行动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雷军和小米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

小米口碑的波动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单纯依赖营销技巧的时代正在过去,消费者更加看重产品的真实价值和企业的诚信雷军和小米如今面临的风评危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实现蜕变的契机。想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挽回风评,小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切实的改进。

(二)回归产品本质:用技术和品质说话。产品始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米要想真正挽回风评,就必须回归产品本质,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上。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手机领域,持续优化芯片性能、提升拍照技术、改进系统流畅度;在汽车领域,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续航里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让产品真正具备领先的性能和品质,用实力说话,而不是靠营销噱头。

风评逆转背后的商业启示

同时,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也必须坚守诚信原则,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真诚地与消费者沟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明白个人人设固然重要,但不能凌驾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上。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雷军和小米的故事,给所有企业都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企业以产品为核心,以真诚为纽带,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创造出更多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来源:投行圈子 作者:投行大师姐)




社会透视




躲不过网红周期 泡泡玛特的泡沫再次破裂

【博览财经特稿】泡泡玛特的生意,逃不过泡沫,躲不过网红周期。‍‍‍‍‍‍‍‍‍‍‍‍‍‍‍‍‍‍‍‍‍‍‍‍‍‍‍‍‍‍‍‍‍‍‍‍从前几个月LABUBU爆火,到如今“泡泡玛特全线产品跌价”,泡泡玛特的泡沫,又一次破裂了。

2025年上半年,在超级网红顶流IP LABUBU爆火的背景下,泡泡玛特这家潮玩巨头再次登上巅峰时刻。不过,没有一家公司能保持永恒的热度,泡泡玛特也是如此,据近期市场信息及最新媒体报道,泡泡玛特较巅峰时期大大降温了。

泡泡玛特的大天使、大国王在家等大娃、中娃在二手市场上已经接近原价。此前,大爆款前方高能搪胶挂件盲盒已跌破原价。对泡泡玛特这样的潮玩公司来说,前几个月IP爆火,二手市场价格炒上天,现在价格下跌,往往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直接反映出市场和消费者对泡泡玛特产品的追捧热度。

众所周知,泡泡玛特IP之所以会爆火,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市场多方给炒作起来的,特别是很多黄牛和二道贩子的蜂拥炒作。的确,前几个月,泡泡玛特LABUBU爆火时,很多黄牛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提早“下车”或出货的黄牛还好是稳赚的。如果是一直忙着囤货,到现在手里还有不少泡泡玛特玩偶的话,现在随着泡泡玛特最近全线产品在二手市场上跌价,最受伤的就是还没有出货的黄牛。

早已注定,只是反复上演而已

泡泡玛特不仅会自己一直过山车,也会带着市场、潮玩爱好者,以及黄牛等玩家一起玩刺激的过山车,在本质上和泡泡玛特经营的盲盒、潮玩和IP生意的属性密切相关。从商业模式及如今的发展成就角度来看,泡泡玛特无疑是潮玩赛道里的大玩家和大赢家,已经成长为一家潮玩巨头,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知名度。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就像一个洋葱圈,最外面看起来是看得见的盲盒、潮玩及IP生意,再往里一层就是刺激性消费,最里层则是年轻人的心理消费及情感消费生意。所以,当LABUBU在2025年上半年被热炒,直接带动了泡泡玛特股价暴涨,再次上演凤凰涅槃的故事,然而现在泡泡玛特股价较高位已经出现下跌。

正是2022年,泡泡玛特进入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个低谷期,全年营收增长2.8%,净利润下降44%。最近就是2025年8月,黄牛囤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官方补货策略打破稀缺性预期,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这让泡泡玛特的股价从8月26日高点339.8港元跌至9月10日269港元,半月内跌幅超15%,市值蒸发超1500亿港元。

这次泡泡玛特产品在二手市场暴跌,早已在市场预料之中,这样的场景在未来还会持续上演,所有玩家都将会一次又一次的过山车,特别是炒作泡泡玛特的黄牛们的过山车更刺激。

毫无疑问,在2025年的大消费赛道里,潮玩是其中的一门大生意和爆火的热门赛道。今年上半年,LABUBU爆火,带飞了泡泡玛特的股价,更是让泡泡玛特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靓仔。

LABUBU爆火,全民热吹和热议LABUBU,泡泡玛特股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促进下,泡泡玛特明显出现了不小的泡沫。特别是在今年5、6月,当LABUBU在二手平台被热炒,从溢价10倍到30倍,隐藏款更是拍出百万天价,上演了大缺货的现象。泡泡玛特选择了一场百万量级的补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泡泡玛特不想让这次泡沫过大,毕竟随着LABUBU热度降低,泡沫也会随时破裂,提早缓解饥饿缺货现象,也有利于泡泡玛特自己。

从LABUBU爆火现象可以看出,泡泡玛特已经是一家成熟的IP创造及运营企业。据虎嗅报道,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在LABUBU爆火现象做了一次公司内部分享称,从产品层面来讲,我们的目标不是让LABUBU成为一时爆红的流行符号,而是要打造一个具备长期生命力的IP。

有潮玩行业观察人士对媒体表示,过度依赖单一IP、新品更新迭代快,容易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这当然对泡泡玛特来说,不是件好事。现在泡泡玛特的业务版图越来越大,比如开珠宝店,又说要拍电影,泡泡玛特想把潮玩IP生意做成更多商业形态。

此外,潮玩赛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玩家也越来越多,泡泡玛特也有一定的竞争压力。比如,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品牌TOPTOY发展势头凶猛,上个月获得了新加坡淡马锡领投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约为100亿元。泡泡玛特不止需要一个爆火的LABUBU,现在还需要寻找下一个“LABUBU”,甚至需要更多个“LABUBU”,在经营过程中,泡泡玛特不仅要做创新题,也要做市场供需的平衡控制题,甚至还要做好如何“创造”泡沫,又要在合适的时机去降温和戳破泡沫的及时决策题。(来源:新品略财经 作者:吴文武)





1759048805792130.jpg
1759048639468026.jpg
175904850147357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10-20 15:59 , Processed in 0.15999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